中国央行周一升级了对稳定币的警告,并重申了对国内加密货币活动的强硬立场,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私人发行的"虚拟货币"——特别是稳定币——的兴起暴露了全球金融监管的漏洞,增加了系统性脆弱性。潘功胜在10月27日北京2025金融街论坛开幕式上表示,稳定币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已经在跨境监管方面放大了盲点,并对经济较弱国家的货币主权构成挑战。
潘功胜的讲话基于10天前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年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政策辩论,他告诉与会者,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们普遍认为,稳定币"作为一种金融活动,在目前阶段无法有效满足客户身份识别和反洗钱的基本要求",从而"放大了全球金融监管的漏洞",助长了"投机炒作",增加了"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并"影响了一些欠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主权"。
行长将这一评估与坚定的国内执法立场结合起来:"自201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与相关部门已发布多项政策文件,防范和处理国内加密货币交易和投机风险,这些文件仍然有效。接下来,央行将与执法部门合作,继续打击中国境内加密货币的运营和投机,维护经济和金融秩序,并密切跟踪和动态评估离岸稳定币的发展。"
他的声明有效地重申了法律现状——对中国境内加密货币交易和挖矿的全面限制——同时表明将持续监控涉及中国用户和企业的离岸工具。
潘功胜的评论正值稳定币已嵌入跨境商业和加密市场基础设施之际,美元挂钩代币主导着全球交易量。这些评论也与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以及如何容忍离岸、与人民币挂钩的工具来补充官方数字人民币的政策辩论交织在一起。
今年夏天,中国主要科技集团游说央行授权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以对抗美元稳定币的主导地位——这一倡议如果获得批准,可能会与大陆的禁令隔离开来。
对市场参与者而言,这一信号有两层含义。首先,国内对加密货币交易或挖矿的政策没有解冻:2017-2021年的打击架构仍然完整,执法将与警方和其他机构协调进行。
其次,中国当局正在加强对出口商、进口商和储户使用的离岸稳定币的审查,随着稳定币在亚洲部分地区和新兴市场成为事实上的结算媒介,这一渠道已经增长。央行的措辞——在国内"继续打击"同时"动态评估"离岸发展——表明任何未来的实验将通过官方政府渠道进行,而非市场驱动的稳定币采用。
截至发稿时,加密货币总市值为3.84万亿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