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悄然準備在 G7 國家中進行最支持加密貨幣的轉變。
根據當地媒體的多份報導,金融服務廳(FSA)正在起草對數位資產的全面重新分類,這將使 Bitcoin、Ethereum 和約 100 種其他代幣與股票和投資基金歸入同一類別。
如果該計劃向前推進,日本將從 2026 年開始將這些代幣視為「金融產品」,隨之而來的是 20% 的統一稅率、內幕交易規則,以及可能為銀行、保險公司和上市公司開啟大門的機構通道。
為什麼日本現在要進行這種轉變?
多年來,加密貨幣在日本一直處於監管灰色地帶。它被容忍、被重稅,並被該國最強大的金融機構保持距離。
在目前的制度下,加密貨幣收益被視為雜項收入徵稅,邊際稅率可達 55%。轉變為金融產品地位將重新定位加密貨幣為與股票同等的資產,而非投機性異常。
這裡的時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FSA 似乎計劃在 2026 年向國會提交,這給它一整年的時間來完成諮詢、起草法規並建立明確的分類法。
該機構正從過去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包括國內的,如 Mt. Gox 和 Coincheck 的後果,以及全球的,如 FTX 和 Terra),並考慮到機構信譽重建加密貨幣框架。
擬議的改革包含三個基本組成部分。
首先是稅收平等:獲批代幣的加密貨幣持有者將支付 20% 的資本利得稅,與股票投資者相同。這使得持有 Bitcoin 或 Ethereum 對長期儲蓄者、企業財庫和零售交易者都更具吸引力。
它還消除了日本居民在國內託管加密貨幣的最嚴重財政障礙之一,可能扭轉多年的離岸遷移趨勢。
其次是監管重新分類。像 BTC 和 ETH 這樣的代幣將根據《金融工具交易法》(FIEA)重新分類,這是日本的核心證券法。
該地位觸發了一系列要求,從發行人披露到內幕交易執法,向銀行和經紀機構表明這些資產現在處於其合規範圍內。
如果按照報導實施,這些規則可能授權某些銀行和金融機構通過附屬經紀商或託管人直接向客戶提供加密貨幣敞口。
第三,也許是結構上最重要的,是把關功能。據說 FSA 正在策劃一份約 105 個符合分類標準的代幣白名單。
這創造了一個分叉市場:在監管範圍內,可以獲得銀行級託管、類似股票的稅收和機構渠道;在範圍外,則面臨更嚴格的限制、有限的交易所訪問和更高的合規負擔。
對於投資者和代幣團隊來說,這一界限可能成為在日本可行與不可行之間的硬性分界線。
區域關注
如果日本在這方面先行一步,它將在監管清晰度方面領先其 G7 同行數光年。但它在亞洲並非孤立。新加坡已經在建立一個新的許可制度,將代幣化存款和穩定幣與卡網絡和銀行管道連接起來。
香港正通過香港金融管理局試行代幣化綠色債券平台,並給予銀行通過現有證券許可證處理數位資產的監管空間。韓國也為其最大企業推出了分階段的加密貨幣採用框架,三星和 SK 正在探索代幣化基金發行和區塊鏈託管。
| 管轄區 | 代幣許可 | 稅收清晰度 | 穩定幣規則 | 銀行參與 | 機構訪問 |
|---|---|---|---|---|---|
| 日本 | ⚠️ 進行中(FSA 白名單) | ✅ 提議 20% 統一稅率 | ⚠️ 早期階段 | ⚠️ 有條件(2026+) | ⚠️ 等待法律變更 |
| 新加坡 | ✅ 在 PSA 框架下運行 | ⚠️ 無資本利得稅 | ✅ 許可 + 試點運行 | ✅ 銀行關聯產品獲批 | ⚠️ 一些限制 |
| 香港 | ⚠️ VATP 許可運行 | ⚠️ 個案處理 | ✅ 穩定幣諮詢進行中 | ⚠️ 在證券框架下 | ⚠️ 試點階段 |
| 南韓 | ⚠️ 逐步推出 | ⚠️ 2025 年稅法待定 | ⚠️ 仍在形成 | ⚠️ 有限 | ⚠️ 新興 |
注:✅ = 已到位;⚠️ = 部分或進行中;❌ = 缺席。基於 2025 年公開披露。
日本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將一切與國內稅收和披露規則掛鉤。而新加坡和香港更專注於託管、上市和支付基礎設施,日本則修復了最具決定性的槓桿之一:稅後回報。
如果日本零售交易者的加密貨幣收益稅率從 55% 降低到 20%,這可能會顯著改變行為。如果銀行和保險集團獲准在現有投資框架下提供與加密貨幣相關的產品,這將開闢一條其他 G7 國家尚未解鎖的機構配置路徑。
對亞洲資本流動的影響可能會迅速顯現。隨著用戶將資產從離岸錢包帶回國內,日本交易所可能會看到更高的淨存款。如果當地 ETF 提供商獲准提供 Bitcoin 和 Ethereum 工具,之前流向美國現貨 ETF 的資本可能會被遣返。
在舊制度下完全避開加密貨幣的機構財庫可能會開始在邊緣進入,特別是如果會計規則和託管基礎設施跟進。
| 年份 | 熊市情況 | 基本情況 | 牛市情況 |
|---|---|---|---|
| 2025 | $0 | $0 | $0 |
| 2026 | $100m | $300m | $800m |
| 2027 | $150m | $700m | $1,800m |
來源:CryptoSlate 基於日本 FSA 提議改革對日本加密基金流入的建模。情景範圍反映 ETF 批准範圍和機構採用速度。
這也對區域競爭對手施加了壓力。新加坡長期以來一直將自己宣傳為加密貨幣中心,但它只對資本利得徵稅,因為它在個人層面上不正式承認它們。香港在 JPEX 醜聞後仍在恢復信任,並面臨政治限制。
韓國正密切關注;如果日本的模式被證明更有效,其 2025 年加密貨幣稅收制度可能會被重新審視。而美國在如何根據證券法或稅法處理數位資產方面還遠未達成共識,儘管眾議院和參議院已做出努力。
| 國家 | 稅率(加密收益) | 資產分類 | 零售訪問 | 機構訪問 |
|---|---|---|---|---|
| 日本 | 最高 55%(目前);20% 統一(提議) | 105 個代幣的「金融產品」(提議) | 廣泛(通過註冊交易所) | 有條件(通過新規則下的經紀商/銀行) |
| 美國 | 0%–37%(基於持有和稅級) | 財產 / 部分代幣作為證券 | 廣泛 | 通過 ETF 和託管渠道增長 |
| 英國 | 20%–28% CGT,根據稅級變化 | 財產 / 大多數代幣不受監管 | 廣泛 | 有限 |
| 德國 | 1 年後 0%;否則所得稅 | 私人資產(長期持有) | 廣泛 | 新興 |
| 法國 | 加密收益統一 30% | 數位資產(在 AMF 監督下) | 廣泛 | 有限 |
| 澳洲 | 基於收入/時間的 CGT | 財產 / 數位資產 | 廣泛 | 新興 |
來源:國家稅收指南,當地加密框架(2025)。日本的分類提議於 2026 年實施。
這對 BTC、ETH 和 SOL 意味著什麼
Bitcoin、Ethereum 和 Solana 的短期影響取決於執行情況。FSA 尚未發布法案草案,也沒有公布 105 個代幣的官方名單。政治日程可能會延遲進展,或者資產列表可能比預期的更窄。
但從結構上看,方向很明確:Bitcoin 和 Ethereum 正被納入與主流金融工具相同的法律和稅收框架。
如果這些規則在 2026 年生效,這將與美國現貨 ETF 流動的可能第二個完整年度、歐洲 MiCA 框架的成熟以及英國穩定幣立法的推出同時發生。這種融合可能會產生加密貨幣在主要發達市場中曾經擁有的最清晰的監管環境。
但是,重要的是要注意,日本的加密貨幣並非降低風險,而是通過規則手冊實現正常化。對於機構來說,這是更安全的路徑。對於零售來說,稅收轉變改變了激勵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