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加密貨幣策略正將金錢轉變為國家治理的武器。中國中央黨校期刊《學習時報》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數位資產現在正在塑造戰爭和金融。
該研究將加密貨幣和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s)描述為「金融動員」的工具。它們允許國家在銀行倒閉或制裁加強時重新引導流動性。區塊鏈網絡被稱為「數位物流前線」,將經濟生存與國家安全融為一體。
該研究表示,戰場現在已延伸到金融領域。加密貨幣形成了「全面戰爭」的基礎設施,融合了威懾、資本動員和社會穩定。通過數位化資金流動,北京可以在全球金融破裂時維持流動性、資助國防工業並支持國內需求。
它還概述了「全面戰爭、混合戰爭和數位金融戰爭」的三位一體,聲稱數位分類帳是國家韌性的基礎。數位人民幣和區塊鏈結算在這個框架內作為戰略資產。它們的設計是為了獨立於美國制裁和SWIFT網絡運作。
這種轉變反映了更廣泛的趨勢。經濟學家Barry Eichengreen指出,美元在全球儲備中的份額從2000年的71%降低到了2024年的58%。他寫道,政府正「出於地緣政治原因遠離美元...而企業仍然偏好其流動性」。
同時,北京的mBridge項目—連接中國、沙特阿拉伯、泰國和阿聯酋的CBDCs—尋求繞過SWIFT並建立一個超出美國影響範圍的平行網絡。對中國來說,區塊鏈不僅意味著速度;它代表了經濟壓力下的自主權。
TRM Labs 2025年加密貨幣犯罪報告顯示,數位資產在地緣政治戰場的兩側都有運作。受制裁的交易所,如俄羅斯的Garantex和伊朗的Nobitex,處理了超過85%流向受限市場的非法資金流入。
恐怖組織—包括哈馬斯、真主黨和ISIS附屬組織—使用了像TRON上的USDT這樣的穩定幣來籌集資金。結果,以色列凍結了數百萬相關賬戶。數位金融曾被譽為無國界創新,如今卻成為控制和執法的領域。
軍事理論家Jason P. Lowery在《軟戰爭》中主張,Bitcoin是「一種非致命形式的力量投射—一種由電力而非爆炸物保障的數位防禦系統」。這一理念現在塑造了北京對區塊鏈作為韌性和威懾基礎的看法。通過將貨幣控制嵌入代碼,國家可以通過網絡而非軍隊投射力量。
2025年《Technologies》雜誌的一項評論發現,區塊鏈「通過安全通信、不可變物流和量子安全認證加強軍事行動」。研究人員表示,分佈式分類帳可以強化指揮系統和供應鏈,抵禦網絡或物理攻擊。這些發現顯示了加密基礎設施如何從金融轉向國防,連接數據完整性、資金靈活性和運營信任。
地緣政治分歧正在擴大。西方政府旨在限制加密貨幣的軍事化,而中國則將其嵌入國家政策。正如Eichengreen警告的,「地緣政治是雙向的」。取決於誰建立軌道,加密貨幣可能削弱或加強美元主導地位。最終,北京的混合模式—結合經濟控制與技術主權—表明下一場大國競爭將在市場或網絡空間以及連接它們的分佈式分類帳中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