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週一升級了對穩定幣的警告,並重申了對國內加密貨幣活動的強硬立場,央行行長潘功勝表示,私人發行的「虛擬貨幣」——特別是穩定幣——的興起暴露了全球金融監管的漏洞,並增加了系統性脆弱性。在10月27日北京2025金融街論壇開幕式上,潘表示,穩定幣仍處於「早期階段」,但已經在跨境監管中放大了盲點,並對較弱經濟體的貨幣主權構成挑戰。
潘的言論基於10天前在華盛頓舉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年會上主導的政策辯論,他告訴與會者,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的普遍觀點是,穩定幣「作為一種金融活動,在目前階段無法有效滿足客戶身份識別和反洗錢的基本要求」,從而「放大了全球金融監管的漏洞」,助長了「投機炒作」,增加了「全球金融系統的脆弱性」,並「影響了一些欠發達經濟體的貨幣主權」。
行長將這一評估與堅定的國內執法姿態結合起來:「自2017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與相關部門已發布多項政策文件,以防範和處理國內加密貨幣交易和投機風險,這些文件仍然有效。接下來,央行將與執法機構合作,繼續打擊中國境內加密貨幣的運營和投機,維護經濟和金融秩序,並密切追蹤和動態評估離岸穩定幣的發展。」
他的聲明有效地重申了法律現狀——對中國境內加密貨幣交易和挖礦的全面限制——同時表明將持續監控涉及中國用戶和企業的離岸工具。
潘的評論正值穩定幣已嵌入跨境商業和加密市場基礎設施之際,美元掛鉤代幣主導著全球交易量。這些評論也與中國國內關於是否以及如何容忍離岸、與人民幣掛鉤的工具來補充官方數字人民幣的政策辯論交織在一起。
今年夏天,中國主要科技集團遊說央行授權在香港發行離岸人民幣穩定幣,以對抗美元穩定幣的主導地位——這一倡議如果獲得批准,可能會與大陸的禁令隔離開來。
對市場參與者來說,這一信號有兩方面。首先,國內對加密貨幣交易或挖礦的政策沒有解凍:2017-2021年的打擊架構仍然完整,執法將與警方和其他機構協調進行。
其次,中國當局正在加強對出口商、進口商和儲戶使用的離岸穩定幣的審查,這一領域隨著穩定幣在亞洲部分地區和新興市場成為事實上的結算媒介而增長。央行的措辭——在國內「繼續打擊」同時「動態評估」離岸發展——表明任何未來的實驗將通過官方政府渠道進行,而非市場驅動的穩定幣採用。
截至發稿時,加密貨幣總市值為3.84萬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