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上海匯豐銀行(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更廣為人知的匯豐銀行(HSBC),已宣布將以136億美元收購恒生銀行剩餘的37%股權,全面控制該貸款機構。
「這是一項增長投資,針對中長期而言是香港領先的本地銀行,」匯豐銀行行政總裁Georges Elhedery在宣布後表示。
過去一年,他關閉了歐洲和美國的投資銀行業務,退出了法國和阿根廷的零售市場,並重組集團以專注於兩個核心地區,英國和香港。2024年,該銀行從香港獲得了91億美元的稅前利潤,佔其總額的28%,相比之下,英國為66億美元。
分析師將這次收購描述為該銀行在其最賺錢市場中「早該進行的簡化」。匯豐銀行首次在1965年香港銀行業危機時購買了恒生銀行的控股權。這鞏固了其作為當地主導者的地位,而這最新的舉措被視為該傳統的延續。
標普全球分析師表示,「香港長期以來一直是匯豐控股最賺錢的本土市場。我們將擬議的交易視為對其產生的大量過剩資本的戰略性重新部署。」
匯豐銀行計劃使用其盈餘資本將恒生銀行完全私有化,這將消除「少數股東權益扣減」——一種會減少匯豐資本緩衝的會計調整,因為它並未完全擁有這家香港貸款機構。
Georges說,「通過這種整合,在國際網絡中擴大兩個品牌的投資能力將得到增強。對我們的股東而言,這比股票回購更能創造價值。」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印象深刻。匯豐銀行的股價在週末下跌了超過5%,受到其將暫停股票回購直到2026年中期的消息影響。
財務數據背後存在一個問題。恒生銀行擁有「接近400萬客戶」,幾乎全部在香港,並與當地經濟緊密相連。其核心業務是零售銀行和向中小型企業提供貸款,但它也暴露於香港的房地產開發商,其中許多人隨著城市房地產市場惡化而陷入困境。
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在2021年破裂,損害了亞洲一些最大的開發商,並在反國家安全法抗議和新冠時代封鎖後拖累了香港市場。
今年,恒生銀行的稅前利潤降低了28%至81億港元,其不良貸款比率達到了6.7%,這是自199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這種損害在匯豐集團報告中可見一斑。截至6月,其香港商業房地產貸款的73%被列為減值或高風險。據《金融時報》報導,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回應說,該城市的「銀行系統資本充足,財務實力足以抵禦市場波動。」
儘管如此,匯豐銀行更換了恒生銀行的高層管理團隊,任命集團資深人士林露雲為新任行政總裁。晨星的分析師Michael Makdad表示,「[危機]是匯豐銀行的責任;他們需要為此負責。如果在分拆恒生銀行或完全控制之間做選擇,那麼後者更符合他們的策略。」
業內資深人士表示,這一舉措已醞釀多年。「這一直是匯豐銀行的長期目標,現在在政治上更加可行,」一位前金融高管表示。「現在是獲得控制權的更容易時機。這讓你獲得存款基礎,並在處理房地產市場時,允許你在沒有少數股東摩擦的情況下進行管理。」
如果你正在閱讀這篇文章,你已經領先了。訂閱我們的通訊,保持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