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ther 是否正在以主權級規模的儲備建立「加密貨幣的聯儲局」?

2025/08/18 01:42

Tether 最新的儲備報告揭示了一個穩定幣發行商的運營規模,通常只有國家才能達到這種水平。

根據 BDO 的 2025 年第二季度認證,該公司持有 1625.7 億美元的資產,超過了 1571.1 億美元的負債,產生了 54.6 億美元的盈餘。這種超出贖回所有代幣所需的緩衝資金在穩定幣市場中很罕見——在加密貨幣領域更是幾乎聞所未聞。

Messari 的最新數據突顯了 Tether 的規模:擁有 1270 億美元的美國國債,現在持有量超過了南韓、德國和阿聯酋,全球排名第 18 大美國政府債務持有者。

Tether 是這個級別中唯一的私人實體,位於沙特阿拉伯和幾個 G20 國家之間。

一份看起來像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並排比較,Tether 的儲備和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有著驚人相似的結構——儘管規模相差 40 倍。

類別TETHER美聯儲
總資產1626 億美元6.64 兆美元
核心持有1055 億美元美國國債4.77 兆美元美國國債和機構抵押貸款證券
替代資產89 億美元 Bitcoin,87 億美元黃金
其他投資48 億美元其他,101 億美元擔保貸款2.4 兆美元貸款、融資和其他
現金和短期工具163 億美元逆回購,63 億美元貨幣市場基金約 0.3 兆美元逆回購
權益/盈餘54.7 億美元(資產的 3.4%)不適用(美聯儲將盈餘上繳財政部)
  • 美國國債是兩者的支柱 — Tether 為 1055 億美元,美聯儲為 4.77 兆美元。
  • 短期流動性工具,如逆回購和貨幣市場基金,發揮著類似的穩定作用。
  • 差異在於多元化:Tether 持有 89 億美元的 Bitcoin 和 87 億美元的黃金 — 這種數字資產和硬資產的組合是任何主要中央銀行都不持有的。

乍看之下,將 Tether 的盈餘與美聯儲的資源相比似乎有些牽強 — 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規模要大得多。但這個類比之所以成立,是因為兩者在根本上遵循不同的規則。

美聯儲不保留盈餘:它賺取的任何淨收入都會上繳美國財政部,因此不會建立權益緩衝。而 Tether 會這樣做 — 那 54.7 億美元代表其總資產的約 3.4%,比許多銀行在巴塞爾協議 III 資本標準下維持的權益狀況更強。

Tether 在今年上半年還分配了 73.57 億美元的股息 — 這一派息規模凸顯了其盈利能力和運營規模。

對於穩定幣市場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相比之下,Circle 的 USDC 儲備 — 截至 8 月 7 日為 557 億美元 — 的結構是資產和負債幾乎一對一匹配。由 BlackRock 管理的 Circle Reserve Fund 持有約 60% 的美國國債回購協議和 39% 的美國國債,與 Tether 主權級規模的緩衝相比,只留下了一個適度的權益緩衝。

這正是中央銀行為吸收衝擊而不破壞其貨幣穩定性所追求的那種貨幣後盾 — 使 Tether 成為加密貨幣中美元流動性的中央清算所。

薩爾瓦多的舉措和監管姿態

在 2025 年 1 月,Tether 在獲得數字資產服務提供商(DASP)許可證後,將其總部從英屬維爾京群島轉移到薩爾瓦多 — 這是唯一將 Bitcoin 作為法定貨幣的國家。它仍然保持著與美國金融犯罪執法網絡(FinCEN)的貨幣服務業務(MSB)註冊,這使其有義務遵守反洗錢(AML)和反恐融資(CTF)規則,包括提交可疑活動報告(SARs)和貨幣交易報告(CTRs)。

這種雙重立場 — 在一個支持 Bitcoin 的司法管轄區運營,同時保持美國合規渠道 — 展示了 Tether 在加密友好監管和全球金融監督交叉點上的定位。

這對穩定幣為何重要

如果 Tether 是「加密美聯儲」,那麼它的盈餘就是穩定幣市場中最接近貨幣政策安全網的東西。它使 Tether 能夠吸收衝擊而不必立即動用其儲備,並賦予公司投資基礎設施、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甚至非加密領域的火力,而不會威脅到贖回保證。

在傳統金融中,中央銀行的存在是為了支持流動性並維持信心。在加密貨幣領域,Tether 正在同時做這兩件事 — 以私人方式,大規模地,並且擁有比大多數國家財政部更多元化的資產組合。更大的問題是,這種模式是否會成為下一代穩定幣的模板,或者 Tether 是否會繼續保持其獨特地位,在其他人之前建立了加密貨幣的美聯儲。

免責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文章均來源於公開平台,僅供參考。這些文章不代表 MEXC 的觀點或意見。所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認為任何轉載文章侵犯了第三方權利,請聯絡 service@support.mexc.com 以便將其刪除。MEXC 不對轉載文章的及時性、準確性或完整性作出任何陳述或保證,並且不對基於此類內容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或決定承擔責任。轉載材料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商業、金融、法律和/或稅務決策的建議、認可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