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子計算的世界中,理論清晰但實踐仍在發展,IQM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Jan Goetz——該公司開發量子電腦——在里斯本的Web Summit上登台,區分了什麼是人類已經能夠理解的,什麼是仍然超出人類認知的。
在演講中,Goetz強調量子現象背後的數學是「完全清晰且連貫的」,但仍然具有挑戰性的是解釋並直覺地接受它,因為我們沒有直接體驗過它。
IQM執行長Jan Goetz在里斯本Web Summit討論量子電腦的到來
「當我們掉落一個瓶子時,我們理解重力是因為我們觀察到了它,」他解釋道。「但對於量子來說,情況不同:我們看不到光子或原子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因此,人類思維難以理解它。」
正是這種理論與感知之間的差距,使量子物理的傳達既迷人又複雜。
IQM是每年能夠生產最多量子電腦的公司。每年最多可達20台。
在技術方面,Goetz認為所謂的量子優勢,即量子電腦在實際問題上真正超越傳統超級電腦的時刻,不再是遙遠的烏托邦。
根據IQM的估計,「第一個真正的應用將在三到四年內到來,」特別是在分子模擬領域。
近年來,幾家公司已發布了他們的硬體路線圖,展示了實質性進展:量子電腦變得越來越強大,研究社群已經能夠執行與現實世界應用相關的演算法,儘管僅限於「玩具問題」。
Goetz提供了一個具體例子:「我們可以優化幾個車站的幾列火車的時刻表,但還不能優化整個葡萄牙鐵路系統。」目前的限制是處理器的大小,仍然太小,無法處理工業規模的問題。
同時,Goetz強調開發不僅是硬體而且是量子軟體的重要性,這是一個仍在全面發展的領域。「最終架構尚未確定: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相信開放的方法,社群與我們共同開發軟體。」事實上,IQM與主要計算中心合作,使其電腦可訪問並保持軟體模組化和開源。
在最近的合作夥伴關係中,與NVIDIA的合作尤為突出,該公司與NVIDIA共同開發了量子錯誤修正解決方案。
Goetz在軟體堆疊的中間層識別出巨大機會:所謂的量子韌體,這是連接硬體與演算法的層級。「這是一個仍未充分開發但具有巨大潛力的領域,」他表示。「那些能夠優化這部分的人可以實現顯著的性能改進。」
最終訊息很明確:量子創新需要開放、合作和長期願景。只有這樣,量子計算的承諾——目前僅限於實驗室——才能在未來十年內成為具體且變革性的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