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Stripe、Circle 和 Tether 相繼推出專用區塊鏈,我想提供兩個觀點:
1) 對以太坊第二層的影響:
第二層網絡都在努力更安全地繼承主網的安全性,但它們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像 Stripe、Circle 和 Tether 這樣能真正帶動第二層大規模採用的大客戶的核心需求,不是去中心化安全性,而是從代幣鑄造到結算的全棧控制。
此外,排序器收入、MEV 和 Gas 費用——已經被排序器本身收入囊中的真正商業利益——第二層分一杯羹毫無意義。更重要的是,當監管查詢或緊急合規問題出現時,專用鏈可以更快速、更有效地滿足傳統金融的風險管理要求。
這一事件是對以太坊第二層策略的又一打擊。第二層原本希望通過穩定幣和 RWA 資產吸引真實用戶和交易量,但這些資產發行方卻繞過了它們。諷刺的是,第二層在技術上變得越「正統」,其商業吸引力就越低。這些技術創新看似解決了以太坊社區關注的問題,但它們並非穩定幣發行方的痛點。
2) 對以太坊主網的影響:
對以太坊主網的影響取決於個人觀點。在我看來,主要穩定幣公司開發的專用鏈本質上是在創建高效的支付和結算層,這鞏固了以太坊作為全球金融結算層的地位。這些專用鏈確實可以優化點對點支付的吞吐量和延遲,但它們缺乏真正的互操作性。跨多種資產的複雜金融操作需要只能在以太坊統一狀態機內實現的原子性和可組合性。
至關重要的是,DeFi 衍生品市場的創新依賴於無許可的流動性聚合。例如,Uniswap V4 的 Hook 機制、Aave 的跨池風險管理和 GMX 的合成資產模型都需要訪問多個流動性來源。這顯然無法在封閉的穩定幣鏈上產生協同效應,自然也無法充分實現不需要 DeFi 基礎設施的創新魅力。
因此,以太坊最終將扮演雙重角色:既是這些專有鏈之間的中立結算層(類似於 SWIFT 的清算功能),又是 DeFi 創新的基礎層(提供複雜金融產品的可組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