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管理局正在對穩定幣交易者執行反洗錢合規要求。印尼在2025年全球加密貨幣採用指數中排名第七。政府正在探索比特幣作為潛在儲備資產的可能性。印尼銀行(BI)正在推進計劃,引入一種基於區塊鏈的金融工具,被描述為該國的「國家穩定幣版本」,這是一種由[...]支持的數字貨幣。這篇文章「印尼銀行計劃發行由政府債券支持的國家穩定幣」首次發表於CoinJournal。金融服務管理局正在對穩定幣交易者執行反洗錢合規要求。印尼在2025年全球加密貨幣採用指數中排名第七。政府正在探索比特幣作為潛在儲備資產的可能性。印尼銀行(BI)正在推進計劃,引入一種基於區塊鏈的金融工具,被描述為該國的「國家穩定幣版本」,這是一種由[...]支持的數字貨幣。這篇文章「印尼銀行計劃發行由政府債券支持的國家穩定幣」首次發表於CoinJournal。

印尼銀行計劃發行由政府債券支持的國家穩定幣

2025/10/30 20:56
  • 金融服務管理局正在對穩定幣交易商執行反洗錢合規要求。
  • 印尼在2025年全球加密貨幣採用指數中排名第七。
  • 政府正在探索將比特幣作為潛在儲備資產。

印尼銀行(BI)正在推進計劃,引入一種基於區塊鏈的金融工具,被描述為該國的「國家穩定幣版本」,這是一種由政府債券支持的數字貨幣。

這項倡議由BI行長Perry Warjiyo在雅加達舉行的印尼數字金融與經濟節以及金融科技峰會2025上揭曉。

這反映了印尼努力通過與數字盾相關的代幣化證券將區塊鏈技術整合到其貨幣系統中。這一消息最先由CNBC印尼報導。

央行表示,新的數字資產將以代幣化的政府證券形式出現,由央行計劃中的數字盾(印尼的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作為支持。

該項目旨在將貨幣創新與國家金融穩定性結合起來,使印尼成為少數幾個正在開發債券支持的數字資產的新興經濟體之一。

數字盾將支撐印尼的國家穩定幣

根據Warjiyo的說法,銀行將發行其證券的數字版本,稱為數字形式的印尼銀行證券,這將作為主權債券持有的區塊鏈基礎表示形式運作。

這些數字證券將由數字盾支持,使它們成為央行所描述的印尼國家穩定幣的基礎。

他解釋說,穩定幣結構將依賴政府債券,或Surat Berharga Negara (SBN),作為其基礎抵押品,確保其價值與官方資產而非投機性加密貨幣掛鉤。

這一倡議標誌著朝著代幣化該國債務市場邁出的一步,創建一個數字證券、穩定幣和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共存的生態系統。

Warjiyo表示,該計劃反映了BI更廣泛的數字金融戰略,旨在提高金融市場的透明度、效率和流動性。

如果成功,它可能會重塑東南亞貨幣當局與區塊鏈基礎設施的互動方式。

區塊鏈整合到印尼的貨幣系統

債券支持的數字盾的引入預計將加強印尼向區塊鏈整合經濟的過渡。

雖然穩定幣目前不被認可為法定貨幣,但它們在支付和匯款中的使用已經增加,引起了印尼金融服務管理局(簡稱OJK)的監管關注。

領導OJK加密和數字資產部門的Dino Milano Siregar表示,該機構執行反洗錢(AML)合規要求,並要求穩定幣交易商定期報告。

OJK的監督反映了對數字資產潛在系統性角色的認識不斷增長,即使沒有正式認可其為支付工具。

Siregar補充說,穩定幣已經被用作對沖工具,特別是那些由可信資產如政府債券或儲備貨幣支持的穩定幣。

它們相對較低的波動性使其在匯款交易和跨境結算中具有吸引力。

這種實際用例與BI通過數字盾制度化穩定價值交換的受監管形式的雄心相一致。

印尼躋身全球加密貨幣採用領導者之列

印尼向數字金融的快速轉變由強勁的採用趨勢支撐。該國在Chainalysis發布的2025年全球加密貨幣採用指數中排名第七。

在零售活動中排名第九,在通過中心化交易所接收的價值中排名第七,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交易中排名第四。

這些數字突顯了印尼在全球數字資產市場中日益增長的角色。

8月,當地倡導組織Bitcoin印尼報導,政府官員正在探索將比特幣作為潛在儲備資產,討論圍繞這種持有如何能夠使國家儲備多樣化並刺激經濟增長。

如果印尼繼續推進其穩定幣框架,同時發展數字盾和潛在的比特幣儲備多樣化,它可能會成為亞洲主要的區塊鏈中心。

監管監督、代幣化政府債務和CBDC整合的結合使印尼與中國和新加坡等正在重新定義主權支持的數字資產未來的國家並列。

這篇文章「印尼銀行計劃發行由政府債券支持的國家穩定幣」最初發表於CoinJournal。

免責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文章均來源於公開平台,僅供參考。這些文章不代表 MEXC 的觀點或意見。所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認為任何轉載文章侵犯了第三方權利,請聯絡 service@support.mexc.com 以便將其刪除。MEXC 不對轉載文章的及時性、準確性或完整性作出任何陳述或保證,並且不對基於此類內容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或決定承擔責任。轉載材料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商業、金融、法律和/或稅務決策的建議、認可或依據。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