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重大技術轉變中,都有一層定義了可用性 — 不是最炫目的,而是最可靠的。在 Web3 中,這一層就是穩定幣。
它們不像比特幣或華麗的 NFT 那樣吸引頭條,但穩定幣默默地支持著去中心化經濟中最人性化的部分: 信任。
問一個普通人他們對金錢的期望是什麼,答案很簡單:可預測性。這就是為什麼像 USDC 或 DAI 這樣的穩定幣很重要。它們消除了加密貨幣的情緒波動,同時保持其結構自由。
然而,它們最大的設計缺陷不是技術性的 — 而是行為性的。穩定幣的用戶體驗是無形的。你看不到「穩定性」;只有當它失敗時,你才能感受到它。
這種無形既是力量也是問題。對大多數人來說,使用穩定幣的感覺應該與使用 Apple Pay 或 Venmo 沒有區別。複雜性 — 區塊鏈、抵押、鑄造 — 應該淡化在背景中。但現在,情況並非如此。
要讓穩定幣成為主流,信任的界面必須無摩擦。如今,引導新用戶需要創建錢包、選擇網絡和管理私鑰 — 這相當於自己組裝 ATM 機。
未來需要抽象化。用戶不應該關心他們的數字美元如何存在 — 只需要知道它可靠、快速且被普遍接受。
從事穩定幣體驗設計的設計師應該像基礎設施架構師思考,而不是應用程式設計師。他們的目標:使軌道如此直觀,以至於人們忘記它們的存在。
穩定幣將不是通過 DeFi 交易者而是通過匯款工作者、微型商家和新興市場的開發者進入主流。對他們來說,穩定幣不是意識形態 — 而是實用工具。
拉各斯的市場小販不想「購買加密貨幣」。她想保護她的收入免受通貨膨脹影響。這不是關於區塊鏈素養;這是關於設計同理心。
穩定幣可能悄然成為全球金融的無形設計系統 — 一個連接分散經濟的一致用戶體驗層。
設計師接下來必須解決的問題:
穩定幣不僅僅是一個產品 — 它們是金融信任的無形界面。當它們的體驗足夠無縫以至於消失時,Web3 就不再感覺像一種亞文化,而開始感覺像經濟本身。
未來經濟的無形設計系統最初發表於 Medium 上的 Coinmonks,人們正在通過突出顯示和回應這個故事來繼續對話。